今天都已經23號了,這篇遊記拖了10天才整理…自從開學之後,每天就是趕…趕…趕…
上禮拜的情人節正逢禮拜六、日假期,也難得啊娜答跟我都同時休假兩天,
這下當然要好好計畫去哪玩玩,總之就是不想待在家裡,我們過年已經待得夠久啦...

高雄美濃與旗山是原本過年假期想去走走的,無奈,塞車塞到天昏地老,讓我倆完全打消念頭。
我充滿期待的心情,『就利用情人節這兩天假期去吧!』嘿嘿…

禮拜六一早啊娜答幫我重灌了我的電腦,我們一直到快中午才從台南走南二高往美濃、旗山…
其實很快,開車不用1小時就到囉,而且沒塞車!


旗山老街




我們到的時候是中午時間,街上沒什麼遊客,又加上附近的媽祖廟在擴建,很多小吃攤都移位...

旗山火車站也在整修,沒有開放...

我們看了街上有一塊騎鐵馬的路線圖:


這裡重點就是旗山老街上的街屋:

其實我覺得跟新化鎮上的老街有點像...哈哈哈...

台灣式洋樓:


還有石頭拱門「亭仔腳」(騎樓):

這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,結合原有台灣街屋規劃的旗山街道,由15塊沙岩堆疊, 最後利用中央倒梯形拱心石銜接,與建築物作完美的組合,形成石拱迴廊,尤其在轉角處。

藉由迴廊內部牆墩,分出三道圓拱,呈放射狀散開,弧度最是優美,散發古樸典雅的氣質, 是台灣僅有的大規模石造建築群,也是旗山市街極具特色的都市設計空間,見證旗山市街發展的歷史, 足以成為代表旗山鎮之文化資產。


還有更原始的石拱迴廊,但實在推太多雜物,讓我很難取角度拍,想想算了。

街屋的特色就是這種『台灣牌樓厝』:


在旗山街上亂繞時看見了枝仔冰城,這裡是創始店喔!


旗山鎮上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天主教堂:


建造於1950年,設計者為戴德剛神父,全名為「聖若瑟天主教會」。

是唯一台灣哥德式建築,左右蔚塔立扶壁,塔頂上做雉堞,立面開圓拱窗,入口上方山牆莊點瑰麗,
並有用西班牙 文雕刻「神愛世人字樣 」...
不過,這天是禮拜六,教堂似乎沒對外開放...我們在外面探半天,門是鎖上的...

沒多久,就看見神父回來了,他替我們開門,說進來拍照沒關係,人很好的還跟我合照...

我懷疑這個神父吃素,怎麼那麼瘦啦...




它落於小巷子內,有點不明顯,都被周圍的民房給擋住了…

而且很多民房、鴿舍散落在周圍,看起來跟這座西班牙建築的教堂很不搭嘎,
我們的相機不像單眼專業級的設備,可以利用一些輔助的器材把整座教堂拍起來,
所以,也只能拍拍局部建築,要退很遠很遠才能勉強將教堂擠進相機裡...


做禮拜的教堂沒開門,我們在外圍拍拍照、看看建築物就離開了,真的很漂亮!

旗山的標誌是香蕉喔!

這個武德殿位在旗山國小斜對面:


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,為宣揚武術道德在全台各地興建的武道場。
台灣光復後,陸續拆除或荒廢,全台只剩3座,其中以旗山的武德殿造型最優美,保存也最為完整!


之後有發生火災,重建後,仿唐朝的建築造型卻已大異其趣,無言的訴說歷史變遷的無奈...

情人節看到有一長串的愛心氣球~~



旗山鎮被稱做南部的建築博物館,似乎各式不同風格建築都匯集在旗山。
從平埔族的土埆厝史、閩式建築的三合院和四合院,到巴洛克、歌德的歐風建築、仿唐式建築和日式和風建築...
都集中在以旗山舊火車站為中心的老街週圍,成為旗山在名產香蕉之外最吸引人的特色。

武德殿旁就是旗山鎮的中山公園:

元宵剛過,應景的燈籠未取下,上面有很多繪了旗山的特產【香蕉】。


我跟啊娜答都,不想再往裡頭走,只在外面看看風景...
不過中山公園裡頭好像有一間孔廟!


中山公園外有放置一些青銅的雕塑品...
我個人是很喜歡看啦,我想我如果去參觀朱銘美術館應該會瘋掉吧...
1.闔家歡/王秀杞
2.搖籃曲/余燈銓
3.母子親情/王慶台
4.茁長/郭清治


之後又去了糖廠吃冰,逗留了一陣之後才往美濃方向走,這時才下午快二點,
所以旗山鎮根本就不大,而且因為去的時間太早,許多攤販都是下午開始營業,
我們也就沒花多少時間找吃的(在台南吃飽才出發滴!)或是人擠人的耗時間。

我們整個就是隨興,走到哪玩到哪...

一進到美濃的產業道路就被路邊一大片波斯菊花海給迷住了...

哈哈哈...我們在第一站停車拍照,拍好久,之後再往裡面走才發現整個美濃鎮都是花海啦!





這天的天氣算是陰天,沒有陽光,看照片就知,花拍了不少,但成功的似乎沒有幾張...


向日葵花海:

這如果有藍天白雲該有多美呀!


紫色的鼠尾草:

啊娜答拍得超有意境的...真美!


道路旁都有素人農夫:

我們也買了一袋番茄 ,黃色的小番茄比較沒土味~

各種顏色的波斯菊特寫:








很舒服的景象哩...


下面這些向日葵超有梵谷的FU...





啊娜答真是辛苦他了,除了自己也隨手拍幾張之外,其餘時間都是在等我...


等到實在無聊,買了一包棉花糖自己啃...就差沒買甘蔗了!

我還是最愛拍波斯菊...


這些都是要做春耕的肥料,好多好多,春天過了之後農人就開始播種,這些花也就沒啦~




拍夠了花,該去美濃鎮市區看看我們要看的東西了!
首先一定會經過"美濃會館",這裡我來兩次了...

應該去過美濃的都會來這個濃縮版的美濃鎮。^^...


這次發現一個之前我沒看過的東西,利用生活的用品吹奏出音樂,這個阿伯正拿水管在吹奏...
頗特別,有點像國外的『破銅爛鐵』打擊樂團的理念,不過阿伯吹的都是老歌...

其實美濃鎮有二、三十個景點可以看,但我們在沿路的花海上花了太多時間,只隨意走訪兩個景點。
不然鍾理和作家的紀念館、美濃菸樓、美濃客家文物館(文物館要門票)也是可以去走走。

敬字亭

客家人重視教育,對於文字很敬重,字寫在紙上,不用了要丟棄時不能亂丟。
他們深信倉頡造字,使人類跨向文明,因而尊其為聖人,聖人所造的文字敬為聖蹟,敬字惜紙,所以特地建造敬字亭焚燒字紙,期使字紙能像浴火鳳凰上達天聽,保佑後代子孫人文思暢旺,高中科舉,而能光宗耀祖。
很有意思的亭子。

東門樓


美濃是南部開發很早的客家人地區,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有漢人前往開墾定居,當時庄民為防野獸和外人的攻擊及掠奪,在庄東築樓架砲,樓高3丈5,周寬151方丈。
清朝道光9年,竹頭背庄民黃雲高中進士,在東門樓揮題「大啟文明」四字懸於正門,兩旁柱上也有福建龍泉寺名僧所題的「旭日迎門早,春風及第先」的對聯。


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統治台灣,在高屏地區遭到客家人激烈抵抗,日軍以大砲進攻,鎮壓美濃鎮民的反抗行動,東門樓頓成斷垣殘壁,直到1937年才人行重建,以鋼筋水泥築樓2層,外貌雖與清朝時期相去不遠,但樓中含有漢族意識成分的古匾、古物全部被毀,所用建材也已失去古樸的感覺。

由二樓往下眺望:






東門樓下有鎮守土地的土地神壇,稱為福德壇,但不同於閩南人以建祠或宮來替福德正神安身,客家人對土地神的祭祀並不立像,而只是以「神位」、「香座」的石碑或木牌供奉。



哩哩喳喳說半天東門樓就是古代人在禦敵的啦!
這次的照片有點多...哈哈...

文中部分藍色字體皆引用: 高雄縣文化觀光入口網站
這個網站做得真不錯,很詳盡、又分類得很好!
想到高雄縣踏青的朋友一定要先到這個網站走訪一下,必有收穫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ce04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