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上國文課。
我們的國文課通常是腦力激盪+活潑有趣的,雖然上的都是古代文章、或是傳記文體,
但可能因為老師年紀輕、學常識頗豐、為人也還蠻自律甚嚴的…
有一副國文老師的古人傲骨、也有現代時髦的一面,國文課上起來…說真的,很充實。

今天上的是蘇東坡的超然臺記;全文透過說理敘事寫景
抒發自己超然物外、隨遇而安、無往而不樂的生命境界。還蠻值得一讀!
只上了一半課文,但這上半段課文卻是整篇文章的重點所在;而,為何還要寫來格上?
因為我感覺真的很有共鳴啦…

我每天不是在公司就是在學校,跟以往在服務業最大不同的地方,
就是我每天接觸的人都是跟我息息相關,而不是人來人往的過客。

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情緒與情結,相處這麼久,誰是怎樣的個性、怎樣的癖好…
多多少少是清楚的;一開始總是不理解:她們為什麼要這樣想呢?
啊娜答教過我包容,想想也是,我只是來上班而已、我只是來吸收知識而已…
對於人與人之間的角力…有時候真的覺得很無力、沮喪…
但,我自己都很難改變自己了,哪可能去想要改變別人、甚至朋友?

看看課文,就知道我說的是指什麼事囉!

超然臺記‧蘇 軾

凡物皆有可觀。
所有的事、物都有可以值得觀賞的地方。

苟有可觀,皆有可樂,非必怪奇瑋麗者也。

只要有值得賞觀的地方,都有樂趣,但不一定是特殊、新穎、美麗的東西。

餔糟啜醨,皆可以醉;果蔬草木,皆可以飽。

吃酒渣、喝薄酒,飲食再粗劣,都可以使人酣醉;瓜果蔬菜甚至草根樹皮,都可以使人吃飽。

推此類也,吾安往而不樂?

以此類推,我到哪裡去會感到不快樂呢?(負負得正,到哪裡都會快樂的。)

夫所爲求福而辭禍者,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。

世人總是求福而避禍,是因為福是讓人覺得可喜的,而禍是讓人覺得可悲的。

人之所欲無窮,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,

人的慾望無窮無盡,可是能夠用來滿足我們慾望的物質卻有限。

美惡之辨戰乎中,而去取之擇交乎前,

分辨好和壞的考慮總在內心交戰,取捨的決擇總在眼前紛亂錯雜的出現,

則可樂者常少,而可悲者常多,是謂求禍而辭福。

結果,可以快樂的事往往很少,而可悲的事常常很多,這就是求禍而避福。

夫求禍而辭福,豈人之情也哉?物有以蓋之矣。

求禍而避福,難道是人之常情嗎?不過是被物慾遮蔽著心竅啊!

彼遊於物之內,而不遊於物之外。

人們常被陷於事物之內,而總不能置身事外。

物非有大小也,自其內而觀之,未有不高且大者也。

事物並沒有絕對的大小,你從它的裡面來看,它當然是又高又大,一定看不出來的。

彼挾其高大以臨我,則我常眩亂反覆,如隙中之觀鬥,又焉知勝負之所在?

它們高大地聳立在我面前,常使我迷惑不解,捉摸不定,好像從縫隙裡看別人爭鬥,
又怎能知道誰勝誰負呢?

是以美惡橫生,而憂樂出焉,可不大哀乎!

因此,愛好和厭惡的想法交互產生,憂傷和快樂的情感因而出現,這不是十分悲哀嗎?




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。
是嗎?是嗎?如果不是剛好夕陽餘暉,哪有這幅美景?

人生中的低潮會以很多種形式出現,如果常常被某些外在的事物所打敗,
老是計較著生活、抱怨人生如此不公平、頹喪、為什麼是我?…總總…
有時不但容易把關心自己的朋友推開,也會關起一條條可能會遇上的好際遇!

人有時就是這樣,太專注反而忘記了初衷,太急於避禍卻把福氣給擋掉了

換個想法,遇上難事、倒楣的事、心情上的低潮…就把它們當考驗,至少要乖乖的完成它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ce04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