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上禮拜跟啊娜答閒閒晃,只有一天的假期…該去哪兒好咧?
後來啊娜答提議說要去後壁鄉,我們曾在辣媽的網誌中看過 初訪無米樂的故鄉 一文,
現在正是春耕時分,現在去不正好?查好景點,便出發!
往新營方向照著路標走,沿途的景色都是"綠油油"…

無米樂故鄉是後壁鄉菁寮村,看地圖在很邊緣,再上去就是嘉義了!

第一站:後壁車站

車站前杵了四尊雕像,是無米樂紀錄片裡的四個主角,分別是:崑濱伯夫婦、煌明伯、文林伯

崑濱伯曾說:『我又還沒死,怎麼把我們做成雕像?』
無米樂的資訊在網路一搜尋就一堆,還不知道什麼是無米樂的人按一按YAHOO!搜尋吧!
這句崑濱伯的台詞是經典:
『無米樂、無米樂;心情放輕鬆,不要煩惱太多,這叫做…無米樂啦』
無米樂預告片
後壁車站是小站,還保留著日式的木造建築:

車站創建於1902年(好老喔),民國30年嘉南大地震使得站房傾斜,民國32年改建為現有樣式,

是目前台灣僅存的日式木造火車站之一。
即使是假日也不見人潮的小小站,反而有一份輕盈的氛圍…


我們繼續往菁寮方向走,首先參訪的是:菁寮天主堂

這個天主堂本來是想另外獨自PO一篇文,但因教堂內有言明:禁止拍照,所以想說低調點…
我跟啊娜答都一致認為:這個天主堂實在太棒啦!
神父非常親切,我們沒有事先預約,他還是帶領我們圍著教堂走一圈,細細的詳細解說;
我們雖然不信奉耶穌,但還是感受到這地方的莊嚴與祥和。
神父講解了很多細部的宗教理念與對這份土地的感情…

這裡是受洗的地方,叫洗禮池:

這個甕裝的是聖水,受洗的時候用的:

我們都認為天主教信奉的是聖母瑪利亞、基督教信奉的是耶穌…
其實不是的,聖母是耶穌的母親,在這裡天主堂主要的神還是耶穌,只有耶穌可以赦免我們的罪。
做禮拜、禱告的地方:

在座位右邊有設立祖先牌位(這沒拍照),把中國的祖先靈位放在教堂裡很怪吧?
神父說得很好:我覺得孝順、與我的宗教信仰是不衝突的!
在中國文化中很看重跟祖先的關係,也因為等級不同,我對神的敬意與對祖先的敬意是不同的。
想想也是,並不能因為我信了耶穌,就否定了我對父母、祖先的敬意!
有包容心的宗教是可以被鄉民接納的。
這個小小的東西是告解用的,神父會坐在披著紅布的椅子上聽著有罪的民眾告解…

我覺得這個小小告解台好可愛啊!
教堂祭台主體:

空間非常明亮、通風,主要分四個部分:鐘樓、洗禮堂、聖殿、聖體宮(聖體宮沒拍照)
這個教堂是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‧波姆(Gottfried Bohm)所設計、
德國籍聖方濟會神父募款興建,建於1960年。
2004/09/14 旅遊新聞
哥特佛萊德.波姆(Gottfried Bohm)是在1986年獲得普立茲獎,得獎名單一公佈,
建築界、新聞界立即刮起一陣尋找Bohm作品的旋風,有人發現,竟然他的作品中有一件在台灣,
而且是在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台南縣小地方,這樣的意外發展,也讓台灣建築界一片瘋狂,
不約而同湧向菁寮,懷著朝聖的心情,只為了親眼見見大師的作品;而這也是Bohm在海外的第一件作品。
不過,好笑的是,當有人問起Bohm這件在台灣的作品,
Bohm的回答竟然是「有這麼回事嗎?我從沒到過台灣啊!」,
算算從設計得獎,事隔30年,時間實在有點久遠了,Bohm回去翻翻設計圖才想起來,
原來,當時他提供的是一個設計的草圖,施工與監工都是當地師傅做的。
「菁竂天主堂」,又稱為「後菁竂十字架堂」,是在民國55年興建,
時值台灣光復後,日本建築師都離開了,而台灣本土建築師才開始培養,正是的青黃不接時候,
來台傳教的傳教士找不到建築設計師,只好請國外的教會幫忙,
讓國外設計師將草圖畫好,再找本地工匠按圖施工,Bohm就是這樣完成了他的第一件海外作品。
普立茲獎的地位如同建築界的諾貝爾獎,是至高無上的榮耀。
建築主體空間靈感來自農村裡的稻草堆:

祭台上、耶穌前還放了一個香爐,神父說這是入境隨俗所安置。
中國人拜神是拿香拜,耶穌也是神,當然也接受人們拿香拜祂。
天主堂中央的聖壇是個八角形,大部分的人會將它想成是受了中國八卦的影響,
但實際上,西方教堂也偏愛八角造型,若說是來自八卦就有點牽強…
這地方非常美,教堂內部神父說不能拍照,是要人進來教堂可以沉澱身、心、靈,

不是走走、拍個不停…

法國籍的神父來台灣已經有19年,他總說自己是19歲的台灣人!

法國神父全程是用台語跟我們講解,很強哩!這個景點真的很推薦喔!
接著去菁寮國小,菁寮國小就位在天主堂斜對面!

一踏進校門口,有個春風化雨的雕像,正後方是校訓:

【憑良心做人‧抱決心做事】呀呀呀…這比什麼禮義廉恥還實在呀!
菁寮國小很小,但它卻有兩個歷史悠久的木造禮堂與辦公室喔:


木造禮堂建於民國40年(1951),木造辦公室建於民國45年(1956)。
這天剛好是校慶,後方的操場旁正舉辦園遊會,放眼望去,全校師生就這些人而已:

哈哈哈!超可愛…

國小現在都實施母語教學,除了國、英語外,還多了台語:

頗有育教意義:

這兩句有點兒意味~

再往前走就到了無米樂故鄉的大街上啦!

正值大中午的,參觀文物館先!

墨林文物館裡放了很多台灣早期農村社會的生活用具,其實這些小時候都看過~

這個墨林文物館比較特別一點,它是有「菁寮醫生」之稱的梁耀明醫師故居,
在後代子孫的支持下,改造成墨林農村文物館,展出當年他們生活中還保留下來的老東西。
有一些還是"醫生館"才看得到的老舊文物,如:酒精燈、蒸氣眼機、針筒消毒器…之類的。

這個文物館所展覽的農具與設備,都有一層重重的灰塵,不像很漂亮的文物館都擦得亮晶晶,
我喜歡這種真實的文物館,不是那種複製品的"復古味"。
這樣的陳設真的讓人置身在早期的農村裡喔!

啊娜答最輕鬆,會乖乖的坐在一旁等我說:好了!

早期的衛生紙:

這個叫:苧麻
早期沒有衛生紙的年代,是採取苧麻的莖使用,其做法是將根部折斷,去掉尾端的綠葉,
剝去外皮,將所剩的莖部曬乾,然後將長桿折成一段一段約15公分的小桿,
再用刀子將圓形的桿子剖成兩半就成了苧麻桿。
文物館內也有無米樂的電影海報:

到了菁寮一定要去和興冰菓部吃一碗綿綿冰:

不愛奶味的我點了四果冰:

和興冰菓部的對面就是"冠軍米"崑濱伯的家~啊~我們沒踏進去瞧瞧…

就…不太好意思打擾人家午休啦…

菁寮老街上還有:阮家古厝

但,中午12:00~13:00 主人在午休啦…內部沒進去拍照了。
這個阮家古厝約有200年歷史,屬於街屋形式建築,歷經2次遷徙,3個家族,風華依舊。
阮宅原座落嘉義縣鹿草鄉頂潭村,為某林家望族的祖厝,因家道中落賣予後壁許遷,
許遷運用拆遷技術,將宅第搬遷至現址,後來許家式微,轉賣阮家,
整體建造完全由精密切割的木窗、樑柱、斗供接合而成,
牆壁精美雕飾、彩繪層次明朗,是縣內美麗的歷史建築之一。
有機會去後壁走走的話一定要進去參訪看看,這裡的人都很和善又熱情滴!
還有一處:荷蘭古井(井水冰涼得很!)


老街上的老街屋處處可見~
無米樂打棉被(手工)的棉被店:

回程看見後壁鄉農會的穀倉,外面彩繪著無米樂:

跟啊娜答像兩個幼稚鬼,嘻嘻哈哈的玩了一陣才離去…

((綠色字體皆摘自我覺得寫得很不錯的網路資訊))
無米樂,是一部紀錄臺灣大米倉之一的"臺南縣後壁鄉"三個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。
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,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,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,
我們可以領略到生活的智慧,也可以意會到人與人、人與動物、人與神、人與天、人與土地,
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,在浩瀚的天地之間,在人世的悲喜之間,他們終將成就了自身的圓滿。
WTO 這隻看不見的巨獸張著牙、舞著爪,就像烏雲密佈的惡魔天空,而這群老農民就像手無寸鐵的孤兒…
主流社會關心他們嗎?政府在意他們嗎?捫心自問,我們自己曾經想過他們的存在嗎?
我們是不是有時候飯愛吃不吃的,隨便扒了兩口飯,就把一千五百顆的米粒遺棄在孤獨的碗裡呢?
即便如此,我們仍舊相信他們終將存活下去,只因為他們懂得如何糊口。

台灣錢淹腳目,是用來形容臺灣的富裕;
我們很想發明一個新的片語--臺灣米淹腳目,來讚譽臺灣農業技術的成熟。
臺灣這個小島,山多平原少,但是人口密度卻居世界第一,如何滿足這兩千多萬張嘴呢?
可能很少人想過這個問題。
做為主要糧食的稻米,臺灣不僅自給自足,而且供過於求,有誰想過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呢?
這一切都要感謝臺灣這一群任勞任怨,精耕細作的稻農。
在看過紀錄片、看過這麼多人的心得之後,都會想到自己吃飯時,飯粒是不是也都不會吃乾淨?
跟我家熟識的人都知道,我們家是不買米的,我們家吃的米都是老媽去田裡一株一株割回來的再生米。
再生稻長出來跟一般白米相同,只是比較小顆,但還是能吃、而且更好吃,
老媽最難忍受的事情就是糟蹋食物,說什麼也要去割這些再生稻!

這張照片是2007年老媽在田裡割稻子,被聯合報記者拍下的,
那時"經濟不景氣"的字眼時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,
記者用了【與鳥爭食】的標題寫了一篇我老媽割再生稻的生活版新聞,
記者問我老媽『妳為什麼要割這些再次播種的稻子?』(一般再生稻是農民要攪進土裡當肥料的)
我老媽回問記者『難道你們都不吃米嗎?』
想當然爾,我們家吃飯的習慣,米飯都是不剩的,吃多少盛多少。
最好吃的米還是我們的台灣米啦!
無米樂部落格
關於無米樂
天主教菁寮聖十字架堂
住址:台南縣後壁鄉菁寮墨林村294-1號
電話:06-6622975
全站熱搜